圈套 #102 直到那一天
前幾日有感而發,覺得自己大概要從宇多田光的音樂「退坑」了(去年沒抽到票似乎對我打擊過大),沒想到隔兩天他發表的新單曲〈Mine or Yours〉引發網路熱議,起因是歌詞裡有一句「到底要到令和幾年,這個國家才可以允許夫婦不同姓?」1由於正好與日本左派政黨的政見相合,引發日本網友質疑他沒有「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是不是被收買了?(哇,太耳熟了吧)
有人說這是極端思想、會導致中韓間諜入侵(蛤),有人說不同姓會導致家庭破碎(要怎麼教小孩),有人揚言從此再也不聽他的歌(不是撤資不用告知)。國國有本難念的經,某些外人難以理解的議題總是會斬斷公民的理智線,不過既然如此,我還是先繼續聽他的歌吧。
不低頭的吉賽兒
第五次看阿喀郎的作品,雖然他已經不跳舞了。這部由英國國家芭蕾舞團演出的《吉賽兒》讓我的最愛舞作排行大洗牌,太好看了。高雄和台中都還有場次,大力推薦。
A for Akram:阿喀郎大概是我最喜歡的舞蹈家吧,雖然我不確定為什麼。是他充滿力量卻不帶絲毫侵略性的舞姿,他融合傳統與當代舞蹈的深厚功力,或者可能只是因為他俊朗的外貌。
B for Ballet:曾有幾年很愛看傳統芭蕾舞劇,服裝華麗技巧高超,但以現代眼光看那些(點綴用的)故事情節,很容易讓人失去耐心,一演再演也只會將路越走越窄。
C for Contemporary:當代芭蕾舞者對身體的掌握度需要更專注,表演的節奏也更緊湊。「女主角」仍然是當代芭蕾的靈魂人物,「男主角」也在角色情感上有更多發揮空間。
D for Dance:大多數的時間舞台上都同時有超過20位舞者,這是我第一次打從心底感受到「場面調度」這個詞彙確實是源自於舞台的。芭蕾舞者向來熟悉「走位」,但用這種速度?精準度非比尋常。
全文由此去→高牆的另一邊:阿喀郎《吉賽兒》
電影裡的「聲音」
某天在Podcast上看到央廣製播的「廣播劇」系列,節目名稱「什錦繪幻」,都是改編自漫畫作品。第一檔節目是謝東霖的《流氓書店》,這部作品故事設定簡單,對書店工作的詮釋卻很生動有趣。改編成廣播劇後台詞偶爾還是有點尬,但聽著聲音演員的演出,讓我想到前陣子正好重看三谷幸喜的《心情直播不NG》(ラヂオの時間)。
雖然是1997年的作品,但整個團隊渾然天成的默契,讓這部從舞台搬上大銀幕、幾乎全程內景的三一律作品,從一鏡到底的開場就讓人目不轉睛。大混亂總是從小問題一發不可收拾,身兼編劇與導演的三谷幸喜,或許以此片自嘲嘔心瀝血的作品總被改得面目全非,而廣播劇演員的即興演出,則讓任性妄為的混亂最終得以圓滿收尾,是看了心情會很好的電影。
***
星戰日(5/4)當天,我看了一整天與星戰相關的節目,其中之一是紀錄片《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Music by John Williams)。雖然一直都知道他膾炙人口的作品無數,但一口氣聽到《第三類接觸》、《E. T.》、《大白鯊》、《星際大戰》、《超人》、《印第安納瓊斯》、《侏羅紀公園》、《辛德勒的名單》、《哈利波特》……還是對於這些經典之作竟然皆出於同一人之手感到驚奇,寫出動人旋律的配樂家當然不只他一位,但對我而言,記憶最深刻、最能因旋律聯想到電影畫面的,確實非約翰威廉斯莫屬。或許因為他擅長採用大型樂團編制,這類戲劇張力強的音樂經常被改編成管樂團使用的作品,高中時學校的樂隊就演奏過《印第安納瓊斯》和《侏羅紀公園》的主題旋律,我表演時用過《E. T.》,我帶的學生則用過《哈利波特》,看了這部片,才發現原來他的音樂也是我成長軌跡的一部分。
在一場《星際大戰》電影音樂會的露天現場,一萬多名觀眾帶著光劍入席,一位音樂人表示,只有約翰威廉斯能創造這種場面:「你眼前看到的是管弦樂團演出,但觀眾的歡呼彷彿看的是披頭四。」Disney+上還可以看到他去年在東京的音樂會,超過九十歲的約翰威廉斯仍然以經典之作博得滿堂采,而他對自己誤打誤撞走進這一行,則以拉赫曼尼諾夫的名言作為註腳:「音樂足以成就一生,但一生卻不足以窮盡音樂。」(Music is enough for a lifetime, but a lifetime is not enough for music.)
擁有終生志業,是至福之人。
感謝所有人持續的努力,大罷免二階的送件數比預期更多,沒有達到門檻的幾區也非常接近目標,這些都會成為公民持續翻轉的能量。目前還有不少未達安全門檻的區域持續收件中,請參考進度條(基隆全力衝刺中!)。更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到投票前,要維持熱度、破解謠言(甚至投完票也只是階段性任務完成,後續還有補選),唯有持續團結才可能成功。七、八月的行程也請在公布投票日之後再安排,讓這台灣的關鍵一役能夠贏得漂亮!
歌詞:「令和何年になったらこの国で/夫婦別姓OKされるんだろう」。日本法律規定「一家人需同姓」,實質上當然幾乎都是從夫(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