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奉上大罷免全台社群彙總連結,二階連署簽起來:https://linktr.ee/apple004
季風、黑潮與北回歸線
因為《陳澄波百三特展──走揣,咱的所在》,終於踏進了臺灣博物館的鐵道部園區。陳澄波的特展位在館內動線的尾端,共三個展間。雖然規模不大,卻是個非常特別的展覽,展出的8+1幅作品扣合著「季風、黑潮、北回歸線」三項要素,用以往少見的角度詮釋陳澄波筆下的台灣景色,同時也為我們以為熟悉的地球科學常識賦予新的意義(我第一次感到「北回歸線地標」真的有存在的必要)。觀者先在第一個展間欣賞畫作,接著到第二、第三展間,藉由圖板、裝置、標本等輔助,一起思考陳澄波如何選定場景、為何做此構圖,呈現的方式細膩且活潑,一定要親眼看到才能感受。我來回展間數次,每一次回頭看原作,彷彿都感受到更多畫中呈現的風土、海潮、溼氣、溫度。
導覽有台語可選,很好聽。裝咖人為這個展覽寫了一首〈交會的島〉,就在走廊上悠然迴盪,唱著「日頭共人藏佇溫暖的心中/無暝無日望向青翠的海島/紅色的風走去揣藍色的雨/看去是一條行向未來的路」
鐵道文化常設展是館內的主要展覽,整個一樓和二樓的一半都是。雖然很適合帶小孩來玩,但搭乘火車經驗越長的人,來這裡會更有感覺。火車/大眾運輸象徵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隨著運作方式不斷改良,汰舊換新的速度飛快,學生時期用過的車票樣式如今已成博物館展品,讓人分外懷舊。(而且還可以按到平交道的緊急按鈕欸,有夠刺激(?)。)
如果在臺北想逛博物館,臺博館是我首推,從新公園內的主展館、對面的土銀展示館(古生物館)、南門館加上鐵道部,內容多元不死板,從自然生態到歷史遺跡應有盡有,想隨意走走或認真遊覽都很適合。
不過在逛紀念品商店(聚珍臺灣)的時候還是滿感慨的,店裡很多以日治時期圖樣製成的周邊商品,帶著昭和氣息的復古設計確實很好看,但那畢竟是殖民的象徵吧。
大型美術特展資訊
故宮好久沒辦特展了,六月到十月北院特展室將舉行「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應該會很受歡迎(台灣人真的超愛印象派),官網資訊。
英國泰德美術館也將帶來全球規模最大的透納專展「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非常令人期待,可惜地點在中正廟(UDN好像很愛租那裡)。先不說建築本身,它的展場實在不是個能襯托藝術作品的空間,希望這次能好好整備,官網資訊。
關於追劇,我想說的是
很快追完《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滿不錯的。故事節奏明快流暢,恰到好處的懸疑感讓人想忍不住往下看(太緊張的戲會讓我打退堂鼓),美術也很到位。角色層次豐富,薛仕凌收放自如,台劇萬用男角當之無愧;柯淑勤可以直接拿女配角吧,太猛了。六月、潘慧如、陳幼芳的戲都很好,李銘忠讓人恨得牙癢癢,宋柏緯在戲精之間顯得生澀。王渝萱四平八穩,林予晞反而有點微妙,可能他氣質太不一般了,儘管特寫鏡頭呈現帶著瑕疵的肌膚很寫實,但怎麼看都覺得他不是跟其他角色在同一個時空裡,這也算一種特色吧。

速速分享幾部日劇。《蔦重》第十集的小芝風花讓我想起《仁醫》裡中谷美紀飾演的野風,不為命運低頭的美麗女性,原來兩者的編劇都是森下佳子;看了《派遣女醫X Final》之後,重新追起日劇(我可能不是從頭開始追,前面沒什麼印象),電影版真的完美呼應第一季的內容,從創作的角度看滿感動的,再次推薦。另一樁讓我非常開心的消息,是2012年的日劇《倒數第二次戀愛》(2014年續篇上映)在暌違11年以後將匯集原班人馬推出第三季!1

這部劇集不僅以「中年人的戀愛」為題,更刻畫職場、手足之情,是很寫實溫馨的喜劇(不寫實之處可能是這家人的顏值太高了)。中井貴一與小泉今日子的組合火花四射,符合實際年齡、不矯揉造作的演出讓人怦然心動,在我心中打敗了蟬聯多年的《愛情革命》(Love Revolution, 2001)成為戀愛劇冠軍。加上現已甚少演出的坂口憲二,以及內田有紀、飯島直子,真的是黃金組合。好期待如今已63歲和59歲的這兩人會有什麼新發展,希望台灣可以連同前兩季一起引進!
以下是離題的部分。
因為最近重拾看日劇的樂趣,開始思考為何自己一直對韓劇興趣缺缺(我還是沒看過任何一部,資訊都是社群媒體上看來的)。這並不是個好現象,因為在書店產業工作也需要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度(FOMO是職業技能/職業病)。打開串流平台首頁,熱播排行一定有韓劇,我常猶豫是不是該打開來看看,至少了解到底紅在哪裡,卻始終沒試過。看個劇心裡應該不必這麼多掙扎吧,也許只是怕自己多掉進一個坑、花費更多時間。
但或許不只是這樣。我對日本(自認)很熟悉,容易從他們的作品中看出哪些是在逃避現實、哪些是反映社會、哪些是民族性、哪些是個人哲學,甚至知道演員有過什麼資歷、演技是什麼風格,或者,擁有什麼樣的人品。因為早在少女時期,還完全不理解日本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時我就先接觸了這一切,認知是和我的青春一起成長的。因此無論什麼樣的事件、新聞,儘管可能引發個人情緒,但都嚇不倒我。(就像看台灣演藝圈那些破事一樣,綜藝圈就是一個沒救。)
韓國節目則不同。即使我愛看韓綜,也沒辦法像看日綜那樣把藝人的缺點或節目公式當笑話看,總是帶著某種戒心,總是懷疑生活在絕對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國家的人,是否真的像螢幕上那樣光明正向歡樂溫暖;懷疑偶像團體精雕細琢的身材、臉龐與歌舞編排背後有多少辛酸;因此那些演技精湛的演員就讓我更難以信任了,我無法在看著戲劇首頁的劇照時不先入為主地想到這個國家的價值觀與我有多麽衝突,以及有多少藝人的名字是在離開人世以後才為我所知。
說得振振有詞,但也許這種心態遲早會改變,也許哪天我就不在意這些了。
3月12日是誠品書店的生日,松菸書店做了一些展覽裝置,我看到社群媒體上分享的圖片被吸引而去,現場竟然真的放了很多舊照片,我還翻到一張吳先生在店裡為李登輝前總統夫婦導覽的合影。Good old days, 算一算我進誠品的時候雖然已有無數前輩聲名至今如雷貫耳,但當時它也只是一間不到15歲的公司,多年輕啊。
我這幾個月算是以某種形式回到「書店」打工,如果沒意外的話應該會持續下去。一方面覺得自己好像離不開舒適圈,但令一方面又覺得,這真的是我喜歡做的事。喜歡做而且能勝任,沒理由放棄吧。
推薦從《我的大叔》入坑韓劇,中年危機、人性的惡劣以及溫暖、野心與良心的掙扎、人有沒有彼此支持的可能......每個角色都立體。重點是中間轉折精彩,結局不但沒爛尾還再起高潮。看完這部所有朴海英編劇的我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