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套 #104 只是一些小事
最近刻意保持在低物慾的狀態,實務面上是因為案量不太穩定,不過可能想讓自己減少被物質影響身心狀態的意思(很難說這是因或是果)。這不是什麼忍耐或節制的考驗,哪天高興(或不高興)想花錢也就花錢吧。比較大的影響是書跟電影的消費少了,雖然從來不是什麼大戶,想到業內的狀況還真有點愧疚感(?)。
但對我來說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不,應該說是對架上那些書和雜誌而言很好的機會。跟著我到新家的書大致分成三種:還沒讀的、想重讀的、想收藏的。在書店工作時養成個壞習慣,為了盡量增加閱讀量,常常不求甚解囫圇吞棗,更不願意花時間重讀已讀過的書。現在買書和讀書都慢了下來,應該要重新好好面對這些作品。(有個助力是,現在的兼職工作讓我有機會維持對新書訊息的掌握度。比起逛書店忍不住幫忙整理什麼的,「對新書資訊的焦慮」才是我最嚴重的職業病。)
近期讀書
積讀:《海上傭兵》,鄭維中

這幾年感興趣的領域之一是台灣史,尤其想了解台灣在世界史中扮演的角色。《海上傭兵》從出版當時就很想讀,但拖了很多年才買,買來又一直放著。對我來說這本書有一點點難,讀到中段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搞不清楚一官(鄭芝龍)與明/清國、日本、荷蘭、台灣之間的關係了。要是以前我會硬著頭皮繼續,但現在正重新閱讀中。常想台灣不知何時有辦法拍出以鄭氏父子為核心的大河劇,在我想像中是像真田廣之《幕府將軍》那樣的規模與精緻度,捨棄莫須有的民族大義,呈現十七世紀東亞海洋貿易與政治的詭譎風雲。
通勤:《攝影之聲》過刊
家裡有十幾本《攝影之聲》,不過打開來讀的約莫三分之一而已,最近帶著當成通勤讀物,滿適合的。有些主題乍看不是有興趣的類型,懷疑自己亂買,但實際讀下去很有意思。也再次確認自己對「攝影」(或說影像)的喜好仍然來自這種媒介能夠傳遞某種「事實」的「用途」,對其藝術理論與哲學興趣不大(有些文章真是深奧啊,現在的我也不勉強自己了,直接跳過)。手上最早的是11期《影像檔案》,2014年初出版,討論影像作為「目擊證據」之種種,有趣的是,在11年半後,這期雜誌本身也成為「影像檔案」了。
重讀:《週期表》,Primo Levi
《週期表》應該是整個書架上我最想重讀的書。將自己與李維相比有些不妥,但許多非文科背景的寫作者都曾嘗試過以自身專業為隱喻的創作方式,我也是其一(20多歲時曾在部落格上發表過一系列名之以「愛情遺傳學」的作品)。我手上這本2016年版應該是重新買過的,記得第一次讀時雖然覺得動人,但或許還不能理解他的遭遇,讀得有點昏沉。這次再讀,曾經拿手的化學差不多忘得一乾二凈,卻在對歷史多了些認識後更體會到他筆下的靈光與黝黯。可惜的是如今讀來譯筆風格已顯得過時,又不是從義大利文直譯,希望會有新的版本。
店員舊事
BIOS monthly 上個月的主題企劃「便利商店那些書」很有意思。我從未在便利商店買過書,但深知這些書曾經代表了真正的「暢銷」市場。我在2003進書店工作之後大約5年的時間主要都負責文學書,算是躬逢其盛。在這幾篇專題文章中,對「橘子」曹筱如(直自此刻我才知道他的本名)的專訪特別有感。當時這類作家出書,除非是知名度已經很高,一開始在書店的配貨量都很少──因為他們的讀者買書的管道是便利商店。

我還記得第一次收到橘子的書,配量3本(但我不知道那實際上是他的第幾本作品),放平台太薄了,是放在有溝槽的牆面上。會對他特別有印象,可能因為春天的封面設計風格和當時大量出版網路小說的商周、紅色不太一樣;還有書名,讀專訪時我瞬間掉進了時光隧道:《妳在誰身邊,都是我心底的缺》、《妳想要的,只是我的後悔嗎?》那時候沒有其他人的書會取這種對話式、有點肉麻又確實有點浪漫的書名。當然,最重要的是,那3本庫存一下就賣掉了。隨著客群擴大,他的新書配量也從3本變成30本甚至更多,即使不是他的讀者,也有種在旁邊看著創作生涯起落的心情(「大眾」小說創作者特別讓我有這種感覺,甚至九把刀也是其中之一,或者已經恢復本名寫作的姜泰宇〔敷米漿〕),雖然這些作家大概不會想到書店店員也有如此多的內心戲吧。
只是有時候,還是會想要爭取些什麼。比如指導教授在課堂上講到台灣的大眾文學史、愛情小說,她在心裡腹誹:「台灣文學為什麼沒有我?我們扛了多少銷售量、帶多少人進來買書,為什麼沒有我們?」
全文:〈不純的愛情,不純的文學──專訪橘子・曹筱如:為什麼我的小說是一個弱勢的東西?〉
如果印第安納瓊斯是法國人(?)
月初又去看了一部采昌的特映(有朋友真好),真的必須介紹。《寶藏獵人》是講述「尋找失落的埃及法老寶藏」的故事,儘管宣傳上用了「達文西密碼+國家寶藏」的聯想,但如果真抱著這樣的期待,對觀眾和對這部電影來說都太可惜。
法國人對「刺激」的定義跟好萊塢大不相同。我回想了很久,自己看過的大部分法國片還是偏文藝類型,真要追溯可能只講得出上世紀末的《終極殺陣》(The Taxi)了。兩部電影雖然題材完全不同,但骨子裡那份幽默感倒有異曲同工之妙。《寶藏獵人》主角是一位對考古以外的事都少根筋的學者克里斯,我看到主演是法布萊斯魯奇尼(Fabrice Luchini)很驚喜,最早認識他是在侯麥的電影裡,原來阿伯也會演喜劇啊。
克里斯相信傳說中法老「古夫」的寶藏被拿破崙偷偷帶回法國,女兒和孫子莫名加入這場尋寶冒險,卻渾然不知自己的鬼祟行徑不只被警探盯上,還惹來惡人覬覦;而父女之間長年心結未解,為這段尋寶之旅增添更多變數。邊找寶藏還要邊解決家庭糾紛,在解謎的燒腦過程和危險進逼的緊張之中不時穿插無厘頭的溫馨笑點,節奏流暢又疏密有致(導演芭芭拉史爾茲〔Barbara Schulz〕演而優則導,這是他根據自己的童年經驗改編的作品),是相當愉快的觀影體驗,非常適合在炎熱夏天進戲院放鬆消暑一下。
這兩次看特映都是在大直美麗華,意外發現我家附近有一班公車可以直接到,雖說要搭30多站,但捷運轉公車的時間加一加也差不多,先是沿著輕軌路線,然後經過社子島、士林、外雙溪,非通勤時間偶一為之倒是頗有「遊車河」的樂趣,只是真沒想過這輩子會從淡水搭車到內湖,以往都是離我很遠的地方。
最近「中正路」改名一事再次掀起討論,我搭這車的時候心想台北市路名宛如「小中國」,不知道這輩子有沒有機會看到改變。不過如果真的一次全改,前置作業跟適應期應該會很耗神,也在想這些路要怎麼樣改成新的名字(例如要找出每條街道的特色),畢竟台北的路名就是層層疊疊的殖民歷史啊。
(分享瑣瑣碎碎的事情總是讓人心情愉快,看來不用延遲發刊了。不過提前一週就完成,很有種「春節存檔」的預錄感)(笑)